關於中國傳統廟宇建築中的渺渺裝飾...
1. 水車堵 水車堵通常位於屋身的最上方,就是牆上靠近屋簷處的水平裝飾,常常隨著屋身的凹凸延伸到牆上,裡面通常放置泥塑、剪黏、交趾陶等作品。一站在寺廟前,就可以看見水車堵內活潑的造型,因此有時它也是大師們發揮功力的最佳場所。 所用的題材除了人物坐騎、忠孝節義的故事之外,還會使用有吉祥意義的花鳥圖案,栩栩如生!
2. 雀替 雀替為中國傳統建築中一種特殊的構造,在通樑與立柱之間的的相交短木,縮短樑枋與立柱之間的淨跨距離,防止之間的角度變形。 雀替的出現同時象徵宅門等級,廣亮大門、金柱大門等才有此一構件,等級低的如蠻子門上則無。 台灣較常雕成鰲魚、飛鳳、仙鶴最多,在天竹寺則多雕花鳥走獸。 藉由龍形雀替的身形轉化三角型式,勾勒匠師設計的巧思以及繁複雕刻過程,將傳統技藝的時間軸展示在作品製作的親身體驗,植物的意義透過背後賦予的精神意象,如深藏於雲霧中的翻騰,隱晦的畫面在鏡面的返照中,或許事情在沒有表明更為準確的定義之前,影像中的自己能較為誠實的回應靈魂的片段。
3. 豎材 位於吊筒外側,為了遮飾吊筒中段的榫眼接縫,內容常以各種人物、八仙或靈獸為主。 植物的不同在生長的環境、需要的養分、以及對於生態系的影響,逐漸演化出生物中的層級關係與性格取向,建築中採用多種不同方式處理結構、材料、裝置,因為一件影響外觀的孔點而置入新的語彙,擠壓形塑的創造如同裂縫探露頭角的野草,支撐整體畫面的完整。
4. 飛燕脊 屋主脊兩側向外翹起的曲線,考究在傳統建築中的寺廟形式,因時代的開放一般民宅中也開始出現相同形式的使用,閩南式燕尾有單層、雙層兩種不同的細緻結構,台灣較為常見,而中國多數民宅還是以<馬背>作為屋脊的結構語法。 植物的蛻變常具有開創性的面貌,葛鬱金為常年生草本植物,常使用於室內的觀賞性盆栽,葉長橢圓形,夾雜乳白色並帶有綠色塊斑,乾燥後顏色轉黑扭曲並呈現鱷魚皮的肌理,自然翹起線條具有嶄新的性格。而屋脊老匠師的繁複工藝技術在逐片的剪黏過程中,將畫面與色彩的飽和累積堆疊,纏繞廟宇寄託的信仰向天仰望。
5. 6. 身堵|雲龍、猛虎 身堵常雕成<螭虎圍爐窗>,也會刻<雲龍>或<猛虎>,俗稱<龍虎堵>,身堵刻雲龍俗稱龍門,而猛虎則為虎門,龍門上雕兩人,一人拿旗而另一人拿球,象徵祈求,虎門上也雕有兩人,一人拿戟,一人拿磬,象徵吉慶,因此入廟石由龍門近虎門出,表示入內祈求而外出帶著吉慶離開。
7. 藻井 又稱綺井、天井、方井、復海、斗八等,是中國建築中一種頂部裝飾手法,將建築物頂棚向上凹進如井狀,四壁飾有藻飾花紋,其目的是突出主體空間。 藻井一般由多層斗拱組成,由下而上不斷收縮,形成廈大頂小的倒置斗型,外層方形或多邊形,頂心一般圓形,稱為<明鏡>。 植物自然體態常體現我們熟悉的畫面,抑或建築長久歷史的發展依據自然樣貌而衍伸結構的態度,層層依附穿插,不需過分的修飾詞匯,從純粹的份量亦可獲取等值心靈上的踏實。
8.吊筒 吊筒又稱垂花、吊籃,位置在簷口下方,是懸在樑下的柱子,主要是用來承受簷口的重量。吊筒可分成三段,上段是斗型、中段是圓筒形、下段則是刻成蓮花或花籃的造型,為裝飾的重點。 展覽地點|放放堂 funfunt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