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地的社會意識 生物環境共造實驗坊 ]

A-1.jpg

混種島嶼:生態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的共融共創 

計畫的醞釀,來自於勤美璞真藝術文化基金會執行長何承育的想法,「2018年的森大,邀請了國內外的藝文專家在自然中相互碰撞,並提出人與森林之間的關係來發展出核心命題,每個月推出建築、花藝、飲食、表演藝術、香氛等不同領域的課程。」隨著經驗的累積,2020年推出全新企劃,以工作坊形式來連結自然生態與藝術美學,也呼應了今年正好作為生態多樣性超級年(super year)與世界地球日50周年。何承育認為:「多年來,勤美學與許多生態團隊或顧問合作,持續進行園區的研究與調查,並累積出可觀的成果,而這次新企劃推出很強的生態學家與藝文專家跨界合作,就是希望能讓鑽研在自然與生態領域的專家,畢生心血能讓更多人知道,藝術家與設計師們也能從中學習到更多知識,進而運用到創作上。」勤美學 森大所期待的,是提出更多實驗性的嘗試,於是提出「混種島嶼」一詞來貫穿生態與藝文導師共創的精神,混種的概念,正好也呼應了台灣擁有豐富的生物與文化多樣性。這個一個跨越北回歸線的年輕島嶼,四周環海,高溫多雨,並且因為擁有陡峭的山嶺形成極大的垂直高低差,此外,自200萬年前形成以來未遭受冰河侵襲,讓台灣的環境擁有許多世界級的動植物如維管束植物、蕨類、蝶類、鳥類、孓遺物種……。此外,關於文化多樣性也牽涉著人類文明續存的根本問題,台灣因地理位置與環境因素,在歷史中,融合了多元族群與生活型態,不斷重塑著台灣多元文化的樣貌,因此,勤美學 森大以森林藝術學院的思維,將生態專家與藝術家相互碰撞,拉高國際視野,期待在過程中長出屬於台灣在美學與生態上的世界觀點,以及在國際上的話語權。

跟著生態與藝文導師實際走訪勤美學 森大,從森大環境高位沙丘自然條件的判讀,透過採集、手動、接觸、分類、探討著土地如何經由細緻化的管理與整理,梳理後的知識成為工作坊課程中的素材。在三場的工作坊課程中,策展人李霽同時邀請到曖曖。內含光實驗室創辦人張葳、設計師暨設計觀察作家吳東龍共同加入,分別於第二場與第三場各自演繹不同工作坊課程;張葳Taffi透過靜心的儀式,讓人們走進毛蟲網廊時如同遁入嗅覺意識的通道,再經由環境植物的素材進行氣味採集及辨識,透過氣味的體會成為一種芳香感知的覺醒和領悟,集結為擁有個人經驗的氣味標本;而作為設計師與觀察家的吳東龍,在不同領域的書籍搜集,將現象的模式轉譯經驗的分享,找回屬於每個人個性連結的記憶以及能夠回應環境的了解。貫穿上下場課程中,則是由食物設計師陳小曼,運用食物來陳述土地的故事,從地理、文化、時間、森林四個象限,連結五行概念中的水、土、火、木,設計出一場關於感官、自然、文化、社會以及心理學角度所採取行動的飲食意識。最後再由李霽引導每個學員們如何在時間繁忙以及知識匱乏的枯竭靈魂裡,試著將科普的理性,維繫藝術那份直覺的感應成為建構符合地理位置狀態的三向度建築體悟,創造自身表態的生態體系與生命機制。

李霽認為:「這次活動最重要的是如何將不同領域的背景組織在一起,去體驗一種存在於自然的根源裡,如何能理解並找到生活與文化脈絡的訊息,透過這些訊息製作出一個放置於森林裡的整合。最讓人期待的是,與自然環境最有連結的生態學家、植物學家,他們花費幾十年的研究累積出來的可觀資料庫,藉由設計思考、工藝、食物設計、嗅覺、視覺藝術等方式,如何回應轉換並應用於實際生活中。」

三個單日、三場工作坊,集結五位重量級導師,從森林漫步、植物撿拾、官能覺知、設計操作、藝術冥想、環境最後的落土與回歸,在一連串紮實、深度的知識建構中,以藝術的手法來回應這塊土地賦予人類的美好。這次工作坊,迴避了純粹性消費的操作,將多一點的自我主義轉換為環境的真實,這裡沒有繁褥的話術、也沒有包裝後的偽善,只有思考將那些被遺忘並且寶貴的資源透過分享和覺醒,讓每一位參與的學員都能擁有那份透析生命的體會以及蘊藏靈魂本質悸動的可貴。生態的關係牽一髪而動全身,導致人類建構文明的向度之間,產生相異的變化與差異性的想法,

002.jpg
DDDDD-01.jpg

【土地的社會意識-生物環境共造實驗坊】

主辦單位 | 勤美學 森大 The Forest BIG
主策展人 | 質物霽畫 李霽
生態導師 | 台灣生態旅遊協會理事長 郭城孟
藝文導師 | 質物霽畫 李霽
藝文導師 | 吳東龍的設計東京。 東喜設計工作室 tomic design atelier 吳東龍
藝文導師 | 曖曖。內含光 氣味實驗室 Äi Äi ILLUM LAB 張葳
餐食設計 | 陳 小曼 Slow Food Design
活動時間 | 2020/06/19-21 08:30 ~ 18:20
活動地點 | 勤美學 森大 ( 台灣苗栗縣造橋鄉豐湖村1鄰乳姑山15-3號 )
勤美學官網 | https://cmpvillage.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