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 DECEMBER 2017

 
螢幕快照 2021-01-08 下午3.22.38.png
 
 

“別懷疑,「我的本名就叫李霽,霽是雨過天晴的意思,我哥叫李霖,天降甘霖的霖,都有一個雨字頭,卻是自然中完全不同的水循環階段。」或許從命名的那一刻起,李霽就注定了用自然素材說故事的命運。”

“Don’t be doubtful, my given name is “Lee Chi”. “Chi” in Chinese stands for “the sun after the rain”, where as my brother’s name is “Lee Lin”. “Lin” means “the rain after a drought”. Both of our names have “Yu” which stands for rain, however our names hold very different parts of the natural water cycle. It was as if Lee Chi was meant to create art with materials from nature at the moment he was given his name.”

 
螢幕快照 2021-01-08 下午3.22.59.png

表達植物的悲傷面

“聊到最喜歡的作品,李霽立刻就憶起2015年為高雄駁二藝術特區所作的《the PAIN》。當時整個團隊很年輕、經費有限、卻大膽地孤注一擲、花光所有錢和資源,將『蠟』與『植物』結合,完成了充滿張力的作品,深刻低討論『痛』這個人人都體會過、卻難以言喻的滋味。一般人對花卉植栽的印象是浪漫歡快的,李霽卻選擇以悲傷的方式來詮釋:『植物有很多不同的情緒,我希望可以呈現一種別人沒辦法看到的面貌。』

不過,悲傷畢竟只是創作養分之一,背後支撐他的信念還是充滿『愛』,李霽認為愛無所不在,存在於身邊每一個人事物上,而他選擇謙卑聆聽不同想法和價值觀,並用藝術家敏銳、精準且深入的感官,為情緒,找到是個的說話空間,既使只是一個小小的切縫也好,靜靜等待懂的人、來品味。”

Speaking of his favorite work, Lee Chi immediately recalled a piece he had made in 2015 called “the PAIN”. At the time, the whole team was very young, with limited funds, they took a leap of faith, expending all their funds and resources to create the piece. The combination of wax and plants created a piece full of tension, that explored the idea of “pain”. Pain is something that everyone experiences, yet may be hard to put to words at times. Many people's’ impression of plants are romantic and joyous, however, Lee Chi chose to depict these plants to express sorrow. “Plants have different emotions, I hope to express them in ways people can’t recognize”.

However, pain is only a small part of what inspires Lee Chi to create work. Where the core of what supports his work is “Love”, believing that love is everywhere and around everyone. Humbling himself to allow voices of others to be heard, using his acute sensibilities as an artist, Lee Chi has found a space for emotions to be able to be heard. Even if the space is narrow, it awaits audiences to slowly experience it.

 


Shopping Design DECEMBER 2017

 

《2017 TAIWAN DESIGN BEST100:改變生活的設計事》

 
 

年度設計.FUTURE MUSEUM:The Missing Part

 文字:陳信芳、孫為利、胡忻儀、Miki Wei、邱瓊慧

本文刊自 Shopping Design -Dec.2017, No.109


天下雜誌Common Wealth Magzine AUG, 2017

花非花,樹非樹,李霽的植物計劃想說的是...

將植物作為一項藝術的材料,深入它的內涵,它的微存在,以及它在世界上存在的位置,在台灣,李霽算是第一人。

他的植物裝置藝術辨識度高,不拘泥於任一形式,自成一格。

他是李霽,一位具備建築背景,卻在近年讓植物藝術不斷翻飛出許多可能性的青年藝術家。

從台菜香檳餐廳裡,大件垂吊的植物裝置,仿如中國園林的堆疊,層次分明,重新形塑植物與空間的關係;

到與法國精品愛馬仕合作的年度主題藝術家櫥窗《未來博物館》;到最新的合作案,忠泰建設明日綻接待中心裡,大小共7件的《Sketch, Model, Detail》作品。

謝謝天下雜誌採訪

完整報導

GQ AUGEST 2017

 
 

專題:HOME IS WHERE THE HEART IS.

My Corner|最愛窩的角落

每個人都有自己覺得最舒服自在的角落,

不管是煮咖啡、修東西、閱讀、下廚、賞風景

甚至發發呆,消磨好幾個鐘頭都不嫌膩味,

15個人15個角落,給你不一樣的家的風景。

本文開載於 GQ 瀟灑 國際中文版 AUGUST 2017 No.251

 

La Vie Jun 2017 No.158

京都一日指南!植物藝術家李霽帶路 世界最美書店、家常燒烤店等景點

一座城市可以有多少種面貌,那就要看你透過哪個觀景窗望見它。每個月La Vie將邀請一位創意人客座,透過他的眼光,挑選一座獨特城市,並且分享他的私房景點!這回請來植物藝術創作人李霽帶路,一向以人文歷史聞明的古城京都,在李霽的眼中卻別有一番獨特的自然韻味

「認真想起來,我在旅行中很喜歡走訪當地居民常去的市集或洋溢著生活感的店家;和當地人文有深厚關聯的宗教信仰,也是我會特別感興趣的主題,不論到哪個城市,信仰、寺廟或教堂,都能讓我從更深刻的角度認識感受那片土地上的生活面貌。有些時候,就放手讓在地朋友帶路,不設限往往能體驗到更多意想不到的驚喜。」

京都近郊森林漫遊

上回拜訪一位住在京都的南非植物學家朋友,朋友特地開車帶我到京都北郊寺廟三千院附近地區看他的植物種植場,我們到達時已經是晚上,和平常習慣亮晃晃的城市完全不同,下車熄火後,眼前是一片漆黑的森林,空氣裡乾爽的松木氣味、伴著窸窸窣窣的溪流聲,我的眼睛張望了一陣才適應這一片黑,這場穿越夜間靜謐森林的市郊之行,絕對是我最奇妙的京都記憶之一!

一吃入魂的家常燒烤店

想起這間名為えんらく的燒烤店,現在都還可以感受到老闆活力熱情的招待客人寒暄聲,還有讓人忍不住食欲大開的炭烤香氣。雖然不是什麼名店,但簡直像靈魂招牌、擁有不可忽視存在感的老闆,還有被燒烤燻黑、像《神隱少女》裡鍋爐爺爺來過的炭爐,整間店活靈活現的樣子,讓我印象深刻!

走逛清水寺,山林裡的神明之所

雖然說清水寺是京都的基本景點,但或許是因為對宗教特別有興趣的關係,走在這座像是鑲嵌在大自然裡的寺院時,可以感覺到當初彷彿是以「神明在山中的哪裡呢?」這樣的想法蓋成的奇妙感。無論是日本最高的三重塔、正殿、以及前方的清水寺舞台,都很值得細心感受。

就愛惠文社的社區藝文感

相較於多數人是搭電車到訪惠文社書店的交通方式,我當時反倒是從祇園附近的花見小路一路徒步走過去的,大約將近5公里、散步1小時的路程,或許是因為這樣,更能感受到惠文社毫不做作地出現在日常社區裡的感動吧。

沿著鴨川慢慢跑

曾經在京都車站以北的鴨川河堤邊慢跑,沿途感受到的自然有機的水岸肌理,無論是樹種、花草的多樣性,或是濃厚的季節感都非常美好。那是一般過度人工化維護的水岸所無法企及的自然魅力。在清晨時段,從鴨川慢跑揭開一日的京都旅行是再愉快不過的了。

本文刊載自《LaVie》2017年6月號

MARIECLAIRE APR 2017

 
 

質物霽畫,用熱情改變不可能

採訪撰文/徐嘉偉  攝影/詹朝智

從建築師到成立品牌工作室「質物霽畫」,李霽帶著對植物與藝術的熱忱,不斷思考如何讓這些自然元素與環境與生活產生關聯與對話,從一個想法到抵達第一個里程碑,一切得來不易。儘管還有很多不可能,但他笑說,「只要有熱情,可以改變很多事情。」

從很憨慢說話到用作品說話

「質物霽畫」剛搬新家,推開位在承德路巷弄的工作室大門,玄關站著一個冰冷的玻璃櫃,讓人想起學生時代福利社的販賣櫃,「在台灣的舊時代物資缺乏,人們養成一種將就的態度,在現在看起來可能有點醜,但是不是因為醜就應該將它完全丟棄呢?」李霽細細地解說著工作室裡每一個細節與裝置。

 

很難想像李霽以前是個憨慢說話的人,「大學念建築時有很多 presentation,老師知道我是一個很不會說話的人,他訓練我要每一張圖都要做到可以上台讓別人知道你的想法、思緒,內容要是可以上得了檯面,所以過程我都做的很用力,做到完整。」

後來經歷過建築事務所,經過和客戶溝通的磨練,開始慢慢能夠用具體的方式讓人了解設計,甚至開始想要和大眾討論一些事情,而媒介就是植物與藝術,「我一直對植物很有感情,可能和成長環境有關。小時候在花蓮,爸爸常帶我走進自然,那也是帶領我與植物建立連結的開始。」2013年他成立了質物霽畫工作室,「關於植物,我不想只做色彩方面的組合,希望它能和生活空間在每一個層次上做更多的結合,是很多可能性的。我希望它好玩,有革命性,輕鬆但也有嚴肅,有這個品牌它執著的事情。用這個品牌的作品去說話。」李霽說。

 

第一個里程碑

2016年,質物霽畫和愛馬仕合作櫥窗系列展獲得各方注意,「這個案子提案時沒有很順利,經過多次來回修改才談成合作。很棒的地方是,品牌給我們發揮的空間,讓大家看到質物霽畫在做跟堅持的事。我們不只是在做一種美學表現,我們有概念性,想去結合更深度的議題,跟觀看者、參與者產生共鳴,這次的作品傳達的就是未來可能讓很多動植物物種會消失,希望喚起大家的關心。」訪問後過幾天,李霽的團隊將飛往另一個國家為合作提案,「作品讓很多人看到,也帶來很多機會。」他說道。

沒時間害怕

 

離開本業,追尋自己的熱情,他笑說,好像都是一個時機到了就決定。從沒感到害怕嗎?「沒有時間害怕。機會來了就做決定,決定就往下做,到現在也是。每天早上睜開眼睛,就有一堆事情不斷的要做、吸收、解決,似乎沒有真的去體會害怕。」

 

人說熱情會讓一個人瘋狂,在李霽身上是成立的,創業很瘋狂,而質物霽畫要做的事情更加瘋狂,「以前我從沒想過要成立品牌,只是一直在想像未來有個畫面:我要成為一個好的藝術家或是建築師。這樣說有點噁心,我希望有能力提供給社會什麼,甚至背負一些社會責任,因為建築師就是一個這樣的職業。從事藝術創作的時候,我也會結合這樣的理念,認為我的作品是有社會責任的。」

 

而不難理解,支持瘋狂的就是李霽對藝術的執著與熱情,「人要有熱情,做任何事情時才會有往下的動力,不會遇到困難跟挫折就找個藉口輕易放棄。熱情也能讓你重新檢視自己,發現自己不足的地方,它可以改變很多本來覺得不可能的事情。」李霽說。

 

本文刊載自 MARIECLAIRE APR 2017 , NO.288

LIFESTYLE深度聚焦|

質物霽畫,用熱情改變不可能

PPAPER JANUARY 2017

 
 
 

一個植物充滿奇想的男子,從原本的建築專長背景,跳脫水泥、鋼筋的框架,一身投入生意盎然的藝術創作裡。

李霽於2013年成立Lightance質物霽畫,將原本對建築、空間的理性思維,浪漫地轉化成對植物的敏感與專注。

透過空間、建築,與植物、花卉、蔬果、家具、燈光,甚至是布料或人物,全部解析成符號的象徵,

將所有的符號打破重組,就像《達文西密碼》的蘭登教授,找到不同空間環境與不同植物之間的連結,演繹一幕獨特、充滿風格,帶著想像、反思、批判的綠色小劇場。

李霽接受《PPAPER》雜誌的邀訪,熱情地分享他對空間、環境、植物、人之間那些看不見卻充滿張力的細膩觀察。

藉由與Fritz Hansen、HERMÈS、富錦樹⋯⋯等精采的創作與專訪,一個年輕充滿創造力的生命,他是具有建築背景的設計師,來自大自然的藝術家。

 


LIGHTANCE 空間裡的綠色小劇場

本文摘錄自《PPAPER》第177期